English

斯洛文尼亚能成为“中北欧国家”吗

2000-09-29 来源:光明日报 ●韩显阳 罗 琪 我有话说

斯洛文尼亚堪称东南欧一颗璀璨的明珠。仅2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其西部和北部是阿尔卑斯东部山体的末端,南端衔接亚得里亚海,中部是著名的卢布尔雅那盆地。斯洛文尼亚境内山岭叠嶂、森林葱郁、湖水荡漾、海滨秀美,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观光客。

在任何一册地图中,有关国家地理简介中都标示:“斯洛文尼亚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的西北端……”看来,斯洛文尼亚属于巴尔干国家确定无疑。但是,斯官方却一再强调,斯洛文尼亚不是巴尔干国家,它的历史和文化都与中欧一脉相承。原因很简单:巴尔干的名声实在不好,且不说“巴尔干火药桶”已令斯洛文尼亚避之唯恐不及,“巴尔干”一词还意味着贫穷和落后。

由于“巴尔干”一词已高度“政治化”,斯洛文尼亚人现在比较习惯称自己的国家是“中北欧”国家。不过,就记者在那里的感受,斯洛文尼亚人的这一说法也不是全无道理。

斯洛文尼亚人口约200万,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斯洛文尼亚族是古斯拉夫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于6世纪后半期进入现在萨瓦河上游河谷及附近地区的。在斯洛文尼亚的历史上,除了本世纪成为南斯拉夫王国和南联邦的一部分外,从9—20世纪初,它一直在德意志国家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也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理由,斯洛文尼亚才自诩为“中欧”国家。

不过,对于斯洛文尼亚人的这种认识,塞尔维亚则非常不以为然。塞尔维亚人认为,没有人强迫过斯洛文尼亚加入南斯拉夫,那时他们主动成为“巴尔干”的一部分,无非是使自己免于被意大利、德国或奥地利瓜分。但到了80年代末,“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开始缓和,德国和意大利不再对它构成威胁,欧洲成为对小国家更安全、更有吸引力的大陆,斯洛文尼亚遂成为解体南联邦的“开路先锋”。

斯洛文尼亚语受德语和意大利语的影响较大,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有很大区别。19世纪前的几个世纪,斯洛文尼亚上层社会奉德语为官方语言,许多贵族和商人还会说意大利语。

就民族性格而言,斯洛文尼亚人与性情刚烈的“标准”巴尔干人——塞尔维亚和黑山人也有很大区别。他们一直受西方大民族的统治,很少反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可塑性”。独立后,斯洛文尼亚人随东欧国家的大流,正匆忙搭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列车,因为他们自认为离不开欧洲的共同市场;同时作为一个小国,时刻需要提防周边强国的觊觎。因此加入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组织———北约,成为他们在安全领域的选择。

斯洛文尼亚1991年脱离南联邦后,成为前南地区唯一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并持续增长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万美元以上,与希腊和葡萄牙不相上下。斯洛文尼亚认为,它目前已发展成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前南其他国家更接近“中欧”或“北欧”。

事实上,斯洛文尼亚人欲成为“中北欧国家”,是想得到安全和经济上的好处。而欧盟和北约对于斯洛文尼亚的百般“努力”也表现出了兴趣。有学者预言,在与欧盟进行正式入盟谈判的6个国家中,斯洛文尼亚可能最早完成入盟前的准备工作,并在2003年正式加入欧盟。几年来,北约多次举行了有斯参加的军事演习,北约官员的访问更是家常便饭。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欧盟看中的是斯洛文尼亚的出海口。目前,亚得里亚海的港口科佩尔吞吐能力的60%是向奥地利、德国、瑞士等国家转运货物。北约则更不傻,在巴尔干半岛通往欧洲大陆的咽喉打一根楔子,不仅可以对不听话的南联盟实施威慑,而且可以使北约在欧洲的防务区域连成一片。

在这一背景下,一心想成为经济发达、居民生活富裕的“中北欧国家”的斯洛文尼亚可能终归无法摆脱“巴尔干国家”的命运。历史一再证明,欧洲中小国家的不幸往往在于他们总是身不由己地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和牺牲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